(一)疙瘩皮肤病病毒 (Lumpy skim disease virus)
聽疙瘩皮肤病是牛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病牛以发热和皮肤上出现许多大小不同的结节为特征 。本病最初(1929)发现于赞比亚和马达加斯加,随后迅速传播至非洲的南部和东部。
〖BT4〗1.形态和理化学特性 疙瘩皮肤病病毒的代表株是Neethling株,其形态特征与痘病毒相似,长350nm,宽300 nm。于负染标本中,表面构造不规则,由复杂交织的网带状结构组成。 疙瘩皮肤病病毒的理化学性质与山羊痘病毒类似。可于pH66~86环境中长期活存。在4 ℃ 甘油盐水和组织培养液内活存4~6个月。干燥病变中的病毒活存一个月以上。疙瘩皮肤病病 毒耐冻融,置-20℃以下保存,可保持活力达几年之久。但对氯仿和乙醚敏感。
〖BT4〗2.抗原性 迄今分离的病毒株只有1个血清型,且与Neethling代表株呈现充分的交叉中和反应。
〖BT4〗3.培养 疙瘩皮肤病病毒可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增殖,并引起痘斑,但鸡胚不死亡。接种5日龄鸡 胚 ,随后置335℃孵育,6天后收毒,可以获得很高的病毒产量,其对细胞培养物的感染滴度 可达1045TCID50。 病毒可在许多细胞培养物上生长,包括犊牛和羔羊的肾、睾丸、肾上腺和甲状腺等细胞。牛 肾(BEK)和仓鼠肾(BHK21)等传代细胞也适于病毒增殖。细胞病变 产生较慢, 通常在接种后10天左右才能看到细胞变性。提高生长液中的乳白蛋白水解物含量至2%, 可 使病变提前到接种后3天出现。感染细胞内出现胞浆内包涵体。应用荧光抗体检查,可在 包 涵体内发现病毒抗原。 已经适应于细胞培养物内生长的病毒,可在接种后24~48小时内使 细胞培养物内出现长梭形细胞。 疙瘩皮肤病病毒大多呈细胞结合性,应用超声波破坏细胞,可使病毒释放到细胞外。
聽〖BT4〗4.病原性 牛,不分年龄和性别,都对疙瘩皮肤病病毒敏感,水牛、绵羊和山羊也可能感染。 该病潜伏期为7~14天。病牛发热,4~12天后在皮肤上出现许多结节(疙瘩),结节硬而突起 ,界线 清楚,触摸有痛感。大小不等,直径一般为2~3厘米。少者1~2个,多者达100个以上。结 节最先出现于头、颈、胸、背等部位,有时波及全身。严重病例的牙床和颊内面常有肉芽肿 性病变。结节可能完全坏死但硬固的皮肤病变可能存在几个月甚至几年之久。 病牛表面淋巴结肿大。胸下部、乳房和四肢常有水肿。产乳量下降,孕牛经常流产。其它常 见症状包括呼吸困难、食欲缺乏、精神萎顿、流涎和从鼻内流出粘液脓性鼻涕等等。发病 率 为5%~45%,死亡率不超过1%,但因皮肤结节破坏皮革质量,经常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 采取病变组织作显微镜检查,常可看到上皮细胞内有嗜酸性胞浆内包涵体。 取病牛新鲜结节,作成乳剂后皮内或皮下接种于易感牛,常在4~7天内使接种部发生坚硬的 疼痛性肿胀。局部淋巴结肿大,此时可在肿胀物及其下层肌肉以及唾液、血液和脾脏中分 离获 得病毒。人工感染牛较少发生全身化病变,只在特别敏感的幼牛或者病毒毒力很高时,可能 在人工接种后的2~3周内于全身皮肤上出现结节。 绵羊和山羊在人工接种后大多只在局部形成轻度的暂时性肿胀。其它动物不感染。
〖BT4〗5.生态学 由于病畜唾液、血液和结节内都有病毒存在,且病牛在恢复后常可带毒3周以上,所以一般 认为本病因健牛与病牛的直接接触而传播,但是迄今尚无这方面的直接证据。吸血昆虫可能 传播病毒,但是本病也可发生于昆虫极少的冬季。因此,有关本病的传播方式,尚未最后阐 明。
聽〖BT4〗6.免疫 病后恢复牛具有较高滴度的中和抗体,持续达几年之久,对再感染的免疫力也在半年以上。 疫苗接种也引起高度的抗体反应。新生犊牛可经初乳获得这种抗体,并可在其体内持续存在 6个月。 东非地区曾经应用绵羊痘病毒,特别是在特性上与山羊痘病毒接近的非洲绵羊痘病毒给牛接 种,以预防疙瘩皮肤病,据云安全有效。近年来应用鸡胚化弱毒疫苗(将Neethling株病毒连 续通过鸡胚而育成的弱毒株),也有良好的免疫保护力。
聽〖BT4〗7.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不能作出确定诊断,可采取新鲜结节作成切片后,染色镜检胞浆内包涵体, 或用细胞培养物分离并鉴定病毒。 也可采取双份血清(至少间隔15天)作中和试验,并根据中和抗体的增长情况进行判定 。
聽
聽〖BT2〗五、兔痘病毒属(Leporipoxvirus) 〖HT5K〗同义名:粘液瘤病毒属。〖HT5SS〗 本属病毒包括粘液瘤病毒、兔纤维瘤病毒、野兔纤维瘤病毒和松鼠纤维瘤 病毒,代表种是粘液瘤病毒。真正的兔痘病毒是正痘病毒属的成员,并不归于此属。这样 的命名容易造成混乱,特别是对初学者来讲。因此,我们建议应用“粘液瘤—纤维瘤病毒属 ”这一名称。 病毒粒子为砖形,大约300nm×250nm×200nm,病毒DNA长约160kb,G+C含量约40%。对 醚敏感,是感染兔和松鼠的病毒。能在较 多种类宿主细胞中培养,通常由节肢动物进行机械性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和污染物 传播。本属不同种病毒之间有广泛的DNA同源性,具有血清学交叉反应,且能产生交叉保 护力。本属病毒不产生血凝素。
聽
聽(一) 粘液瘤病毒 (Myxoma virus)〖BT)〗 粘液瘤病毒是高度接触性并有极高死亡率的疾病。最先发现于南美,随后发生于墨 西哥和美国。50年代后,欧洲各国也有发生。随着国外种兔的进口,本病传入我国的危 险性甚大,因此必须提高警惕,注意实施检疫隔离制度。 各种家兔、野家兔(又称穴兔,Oryctolagus cuniculus)和澳洲野兔(欧洲家兔的后 代) 对粘液瘤病毒十分敏感。病兔头部和肛门生殖道部位水肿,发生眼睑结膜炎,全身 具有广泛分布 的肿瘤样肿胀。病兔几乎全部死亡。 本病经常可以摧毁某地区的整个养兔业。乌拉圭和巴西的林兔(Sylvilagus brasilie nsis)是粘液瘤病毒的自然宿主和带毒者,但其本身只发生少数单在的良性皮肤肿瘤, 几乎没有死亡病例。但其肿瘤中含有大量病毒,是蚊等昆虫机械传播本病的病毒来源。 某些野兔,例如北美的加州野兔(Lepus californicus)和某些棉尾兔以及欧洲的褐色野 兔(Lepus europaeus)和山地野兔(Lepus timidus)等对本病具有完全的抵抗力。 [BT4]1.形态和理化学特性 病毒粒子呈砖形。负染时,表面呈串粒状,由线 状或管状物质组成。不同株之间病毒基因组的限制性酶切图谱比较保守。Uriarra(Ur)株、G lenfield(Gv)株和Lansanne(Lu)株粘液瘤病毒基因组全长约为1636kb。除了Lu株病毒基因 组388kb位置KpnI位点不同外,这3株病毒EcoRI、KpnI、BamHI、SalI、HindIII、BgII、 PstI和PvuII酶的限制性酶切图谱基本相同。53kb BgII为该病毒基因组的共闭合末端片段 。TK基因位于基因组577~593kb之间的16kb SacI-SalI片段上,该片段与相邻SalI-A A2片段上228bp一起含有4个阅读框架,其中3个阅读框架与痘苗病毒L5RJ1R阅读框架和T K基因相似。第4个阅读框架MF8a相似于纤维瘤病毒和猪痘病毒的相对于TK基因同 一位置的阅读框架。 TK基因、MF8a能被早期转录。另一I1L基因位于该病毒基因组保守的中央区域BamHII片 段上,编码双特异性酪氨酸/丝氨酸磷酸酶,是病毒具有活性的必需因子。 粘液瘤病毒的抵抗力低于大多数其它痘病毒。对热敏感,不耐pH46以下的酸性环 境。50℃30分钟,55℃10分钟,60℃以上的温度于几分钟内使其灭活,但病变皮肤中的 病毒可在常温下活存几个月。如置50%甘油盐水中,更可长期保持活力。 对乙醚敏感,但能抵抗去氧胆酸盐。这是粘液瘤病毒独特的性质。因为其它痘病毒对乙 醚和去氧胆酸盐的敏感性是一致的。 将粘液瘤病毒某些靶基因灭活,构建的重组粘液瘤病毒的致病性减弱。 这类基因被称为病毒毒力因子。目前,粘液瘤病毒已发现了5种这样的病毒毒力因子。
聽(1)粘液瘤生长因子(Myxoma growth factor, MGF):是由该病毒编码的一个85个氨基 酸残基 组成的多肽。它的羧基区域有40%序列与上皮生长因子(EGF)同源。将灭活MGF的重组粘 液瘤病毒接种易感动物,临床症状明显减弱,伴有轻微呼吸道和结膜上皮细胞增生 。 用痘苗病毒生长因子、Shope纤维瘤生长因子或鼠α转化生长因子替代灭活MGF而构建的 重组粘液瘤病毒,接种易感动物产生的临床症状和组织病理学变化很难与野毒株粘液瘤 病毒区别。从而证明粘液瘤病毒生长因子与其它痘病毒的类似上皮生长因子和细胞生长 因子一样,在粘液瘤病毒致病中具有相似的生物学功能,对靶细胞产生促有丝分裂作用。
(2)SERP1:一种分泌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在感染细胞培养液中分子量为55kDa, 具有抑制人纤维蛋白溶解酶、尿激酶和双链组织型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因子的生物功能。 SERP1基因位于病毒基因组末端,为晚期表达基因。 灭活SERP1基因的粘液瘤病毒的致病能力减弱,使50%以上动物恢复健康。病变部位如果 没有SERP1蛋白,就可发生有效的炎症反应,促进感染细胞快速崩解。 该毒力因子看来是 通过调 节炎症反应和与细胞成份反应而呈现致病作用的。
聽(3)M11L:位于感染粘液瘤病毒细胞表面,类似受体的蛋白质,是早期表达基因,主 要生物功能是减少白细胞对粘液瘤病毒产生的肿瘤的浸润。用灭活M11L重组粘液瘤病毒(vMY X M11L)接种易感动物时,产生非致死性临床症状,形成的肿瘤与野毒株的肿瘤相比,更大 更局部化,发生更严重的巨噬细胞和异嗜性白细胞浸润。病毒复制部位的水肿和坏死也很严 重。表明宿主对vMYXM11L感染产生更有力的炎症反应。
(4)T2:一种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类似物。具有与肿瘤坏死因子特异性结合的功能,约52~56 kDa大小,为病毒早期表达蛋白。T2基因位于粘液瘤病毒基因组末端区域。 将灭活T2基 因的重组粘液瘤病毒(vMYXT2)接种易感动物,大部分动物完全康复。 T2拮抗肿瘤坏死因子发挥致病作用。有人建议将这类由病毒编 码的细胞淋巴因子受体的类似物,命名为“病毒受体”(viroceptor),其主要功能 是阻断同源淋巴因子。
聽(5)T7:由粘液瘤病毒MT7阅读框架编码,是由感染该病毒的细胞分泌的γ干扰素受体类 似物。其主要蛋白质序列相似于人和鼠γ干扰素受体。分子量为37kDa,能特异地结合兔 的γ干扰素,具有抑制宿主细胞外γ干扰素的生物学作用。
聽〖BT4〗2.抗原性 粘液瘤病毒具有8种以上的抗原成分。将病变组织与阳性血清作琼脂扩散试验, 出 现3~5条沉淀线,且与纤维瘤病毒的可溶性抗原发生交叉反应——既有各该病毒特异 的沉淀线,也有几种病毒共有的沉淀线。患纤维瘤后恢复的家兔,虽对粘液瘤病毒的攻 击仍能感染,但病情较轻,且不死亡。 病毒抗原引起补体结合、沉淀以及中和抗体。 粘液瘤病毒可与纤维瘤病毒发生遗传性复活现象。将粘液瘤病毒置75℃加热或用乙 醚处理,使其完全灭活,随后加入活的松鼠纤维瘤病毒,混合后接种家兔,可因粘液瘤病 毒复活而使家兔发生典型的粘液瘤。
聽〖BT4〗3.培养 粘液瘤病毒可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生长,并常于接种后3天左右产生痘斑样病变:或 则为直径05~1mm的散在痘斑,或则融合成较大病变。病毒在鸡胚中的传代并不困难,实 验室内常 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的痘斑计数法进行病毒滴定。 粘液瘤病毒可在多种组织培养细胞内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包括兔、豚鼠、 仓鼠、大鼠、鸡和人的组织培养细胞。病毒实验室内最常应用兔肾、兔心和兔皮肤等 细胞培养物,原因是其敏感性和病毒产量均高。而在其它细胞中,仅日龄很小的大鼠细胞 能够支持病毒生长,豚鼠细胞也常需要适应1~2代,才能具有较高的病毒产量和产生比 较规律的细胞病变。于兔肾细胞培养物内,感染细胞核发生空泡化,并出现嗜酸性胞浆内 包涵体。约在接种后5~6天,细胞单层上出现直径约3mm的蚀斑。
〖BT4〗4.病原性 粘液瘤病毒的致病性主要是因产生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以及从多方面阻断细胞因子网络系 统。细胞免疫缺陷与粘液瘤病毒明显减少细胞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HMC)中I类抗原有 关。I类抗原介导的提呈病毒抗原作用的显著降低,严重阻碍细胞介导的对粘液瘤病毒的免 疫反应。现已证明,粘液瘤病毒的毒力因子在阻断细胞因子网络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如前述,乌拉圭和巴西的野兔是粘液瘤病毒的储主,蚊是其传播媒介,被咬部在一 周后出现一个局限性肿瘤样肿胀。肿胀呈良性经过,不发生全身化,持续存在2~3个月。 家兔对粘液瘤病毒具有高度敏感性,在被带毒昆虫叮咬后,病毒先在局部增殖,并随淋 巴或血流侵入内脏器官,进一步增殖(可能在其小动脉的内皮细胞内)后,再度引起病毒 血症。病毒侵入皮肤,因增殖而引起全身性肿瘤样肿胀。皮下胶样肿胀发生于感染后的 第3~4天。约于第7~8天,肿胀增大,并散布于全身。 病兔大多于出现症状后7~15天死亡 。 病兔首先出现眼的炎症,眼睑肿胀,由结膜流出大量分泌物。最初呈浆液性,但迅速 变为脓性。病眼于1~2天即因肿胀而不能睁开。鼻孔也有流出物。脸和耳部出现肿胀, 头部可能变形。生殖孔发炎,并流出脓性分泌物。 皮肤肿胀物由橡皮样硬度的胶样物质组成。淋巴结肿大和出血。将粘液瘤切开检查, 可见到典型的肿瘤组织:同质性的胶样物内(主要是粘蛋白)含有许多大型的星状细胞 ——未分化的间质细胞。肿瘤上皮层变性,上皮细胞肿胀和空泡化,胞浆内含有嗜酸性 包涵体。包涵体内有蓝染的球菌样小颗粒——原生小体。 粘液瘤病毒对人及其它动物均无致病性。 实验家兔的死亡率几乎是100%。在澳大利亚,初次接触粘液瘤病毒的野兔的死亡率 高达90%以上,但在机体和病毒长期多代的相互作用过程中, 出现了对粘液瘤病毒具有 较大抵抗力的兔以及毒力减弱的毒株,病兔死亡率明显下降——70%,甚至不到50%。 有些地区随着兔的抵抗力增加,粘液瘤病毒的毒力也发生变化, 英国对1961~1981年之间粘液瘤病毒野毒株的毒力进行调查,发现粘液瘤病毒毒力是逐渐增 强的。 中国家兔人工接种粘液瘤病毒,死亡率几乎达100%。
聽〖BT4〗5.生态学 1971~1978年对英格兰和威尔士三个地区野兔群感染粘液瘤病毒的调查显示: 每年秋 季是发病高峰,随后在2月~4月病例再次增多。公兔比母兔,成年兔比幼兔更易感染。 家兔易因同笼饲养或直接接触而感染。潜伏期约5天。吸血昆虫是重要的传播媒 介,主要是蚊(伊蚊和按蚊),但兔虱和兔蚤也能传播本病。病毒可在蚊体内活存达7个 月之久,但尚无病毒于吸血昆虫体内增殖的证据。 40年代前后,澳大利亚兔患严重,估计全国约有几十亿只野兔,大量损坏草原植被, 影响畜牧业的发展。1950年,在7个地点同时释放粘液瘤带毒兔,希望造成严重疫病, 达到消灭野兔的目的。但6个地点的试验都失败了, 只在墨山河谷这一地区引起了野兔的严 重疫病,于几十万亩土地上消灭了野兔。后来发现这主要是因为该地区有大量 蚊孳生的缘故。随后的试验进一步证明只在潮湿和多蚊地区,粘液瘤病毒才能大量传播。 1952年,一个法国医生退休到他的农村庄园。为了消灭野兔,他释放了几只粘液瘤 病兔。结果不仅消灭了他庄园内的野兔,而且在18个月内传遍整个法国、比利时、德国和 荷兰,并越过英吉利海峡传到英国。
聽〖BT4〗6.免疫和防制 对于家兔,防蚊和消灭虱、蚤等吸血昆虫,及时隔离和扑杀病兔,常有防制粘液瘤病发 生的明显效果。 病后耐过兔的血清抗体持续存在达18个月,应用强毒攻击,或则出现小型的局部病 变,或则不发生任何病变。免疫母兔所生的仔兔,也有部分被动免疫力。 但是Sobey 等(1975)报道,具有母源抗体的仔兔在被带毒的蚤叮咬或出生后接触病兔时,仍易发 生感染而死亡。其感染率和死亡率与对照兔没有差别。 应用基因工程手段,灭活或缺失粘液瘤病毒生长因子、SERP1、M11L或T2,构建重组 粘液瘤病毒,可明显降低其致病作用。接种这些重组病毒的易感动物,在恢复后都能抵抗野 毒株粘液瘤病毒的攻击。 接种兔纤维瘤病毒,可以导致良性肿瘤,家兔不死,但可耐受粘液瘤病毒的致死性 攻击。 某些国家已将弱毒疫苗进行商品生产,包括应用人胎组织长期培养或在兔肾或皮肤 传代细胞上减毒的疫苗株。
聽〖BT4〗7.诊断 对于典型病例,根据粘液瘤典型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不难建立诊断。但对毒力 较弱的粘液瘤病毒引起的非典型病例,或因兔群具有较高抵抗力,病情或病变不严重时, 诊断比较困难。可采取病变组织作切片检查,寻找星状的“粘液瘤细胞”以及用肿瘤组 织接种敏感家兔作感染试验。必要时可采取病变部组织,作成乳剂后接种鸡胚绒毛尿囊 膜。随后再以中和试验或交叉保护试验等鉴定之。
聽
上一篇:山羊痘病毒
下一篇:兔纤维瘤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