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病毒的干扰现象
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种细胞或机体时,常常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复制的现象,称为干扰现象(interference)。干扰现象可在同种以及同株的病毒间发生,后者如流感病毒的自身干扰。异种病毒和无亲缘关系的病毒之间也可以干扰,且比较常见。
病毒间干扰的机制还不完全清楚,概括起来包括:病毒作用于宿主细胞,诱导产生干扰素(interferon,IFN)。除干扰素外,还有其它因素也能干扰病毒的增殖,如:第一种病毒占据或破坏了宿主细胞的表面受体或者改变了宿主细胞的代谢途径因而阻止另一种病毒的吸附或穿入,如粘病毒等;另外,也可能是阻止第二种mRNA的转译,如脊髓灰质炎病毒干扰水疱性口炎病毒;还有可能是在复制过程中产生了缺陷性干扰颗粒(defective interfering particle, DIP),能干扰同种的正常病毒在细胞内复制,如流感病毒在鸡胚尿囊液中连续传代,则DIP逐渐增加而发生自身干扰。
七、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病毒受理化因素作用后失去感染性,称为灭活(inactivation)。灭活的病毒仍保留其抗原性、红细胞吸附、血凝和细胞融合等活性。
1、物理因素
(1)温度 大多数病毒耐冷不耐热,在0℃以下能良好生存,特别是在干冰温度(-70℃)和液氮(-196℃)温度下更可长期保持其感染性。相反,大多数病毒于55-60℃,几分钟至十几分钟即被灭活,100℃时在几秒钟内即可灭活病毒。即使是哺乳动物的体温(37-38.5℃)也可能使某些病毒灭活。冻融,特别是反复冻融可使许多病毒灭活。因此,病毒标本的保存应尽快低温冷冻并且避免不必要的冻融。有蛋白质或Ca2+、Mg2+存在,常可提高某些病毒对热的抵抗力。如脊髓灰质炎和呼肠孤病毒在1M MgCl2中具有明显的稳定作用,1M MgSO4对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和风疹病毒也具有稳定作用。
(2)PH 一般来说,大多数病毒在PH6-8的范围内比较稳定,而在PH5.0以下或者PH9.0以上容易灭活。但各种病毒对PH的耐受能力有很大不同,如肠道病毒在PH2.2环境中其感染性可保持24小时,而鼻病毒等在PH5.3时被迅速灭活,披膜病毒则在PH8.0以上的碱性环境中仍能保持稳定。病毒对PH的稳定性常被用于病毒鉴定的指标之一。
(3)辐射 电离辐射中的γ射线和χ射线以及非电离辐射中的紫外线都能使病毒灭活。有些病毒,如脊髓灰质炎病毒等经紫外线灭活后,若再用可见光照射,因激活酶的原因,可使灭活的病毒复活,故不宜用紫外线来制备灭活病毒疫苗。
2、化学因素
(1)脂溶剂 有包膜病毒对脂溶剂敏感。乙醚、氯仿、丙酮、阴离子去垢剂等均可使有包膜病毒灭活。借此可以鉴别有包膜病毒和无包膜病毒。
(2)氧化剂、卤素、醇类 病毒对各种氧化剂、卤素、醇类物质敏感。H2O2、漂白粉、高锰酸钾、甲醛、过氧乙酸、次氯酸盐、酒精、甲醇等均可灭活病毒。
(3)抗生素和中草药 病毒对抗生素不敏感,在分离病毒时,用抗生素处理或在培养液中加入抗生素可抑制样品中的杂菌,有利于病毒分离。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有些中药如板兰根、大青叶、柴胡、大黄、贯仲等对某些病毒有抑制作用。
聽
聽
聽
上一篇:病毒基础知识(9)
下一篇:病毒与人类的关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