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影印培养试验
1.从普通培养基上将皿上长的细菌,用丝绒影印至含链霉素培养基上,耐菌细菌不多。
2.从不接触链霉素的平皿上,按影印显示耐链霉素菌落区挑取细菌增菌。
3.将102细菌接种普通培养基上再作影印,再按耐链霉素平皿上相应菌落处接种增菌。
4.未接触链霉素的平皿上,全部细菌均耐链霉素。
聽
影印培养(replica plating)试验--1952年,Lederberg夫妇设计了一种更为 巧妙的影印培养法,直接证明了微生物的抗药性突变是自发产生,与相应的环境因素毫不相关的论点。所谓影印培养法,实质上是使在一系列培养皿的相同位置上能出现相同菌落的一种接种培养方法。
聽
其基本过程是:把长有许多菌落(可多达数百个)的母种培养皿倒置于包有灭菌丝绒布的木圆柱(直径略小于培养皿)上,然后可把这一“印章”上的细菌一一接种到不 同的选择性培养基平板上,待培养后,对各皿相同位置上的菌落作对比后,就可选出适当的突 变型。据报道,用这种方法,可把母平板上10~20%的细菌转移到绒布上,并可利用它接种8 个子培养皿。因此,通过影印培养法,可以从在非选择性条件下生长的细菌群体中,分离出各 种类型的突变种。
聽
大致方法是:首先把大量对链霉素敏感的大肠杆菌K12涂布在不含链霉素的平板(1)的表面,待其长出密集的小菌落后,用影印法接种到不含链霉素的培养基平板(2)上,随即再影印到含有 链霉素的选择性培养基平板(3)上。影印的作用可保证这3个平板上所生长的菌落的亲缘和相 对位置保持严格的对应性。经培养后,在平板(3)上出现了个别抗链霉素的菌落。对培养皿(2 )和(3)进行比较,就可在平板(2)的相应位置上找到平板(3)上那几个抗性菌落的“孪生兄弟”。然后把平板(2)中最明显的一个部位上的菌落(实际上是许多菌落)挑至不含链霉素的培养 液(4)中,经培养后,再涂布在平板(5)上,并重复以上各步骤。上述同一过程几经重复后,只要涂上越来越少的原菌液至相当于平板(1)的培养皿(5)和(9)中,就可出现越来越多的抗性菌落,最后甚至可以得到完全纯的抗性菌群体。由此可知,原始的链霉素敏感菌株只通过(1)→ (2)→(4)→(5)→(6)→(8)→(9) →(10)→(12)的移种和选择序列,就可在根本未接触链霉素的情况下,筛选出大量的抗链霉素的菌株。[1]
聽
上一篇:嗜碱菌
下一篇:海水中噬菌体的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