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通用能源ATP的产生(三化)
氧化磷酸化:经呼吸链,在传递氢或电子过程中与氧化磷酸化偶联是产能的主要形式。
光合磷酸化:光合作用生物中则以光合磷酸化产能。
底物水平磷酸化:无氧发酵中以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等。
2.4.1 底物水平磷酸化
概念:物质在生物氧化过程中,常生成一些含有高能键的化合物,而这些化合物可直接偶联ATP或GTP的合成。底物分子因脱氢、脱水等作用,能量在分子内部重排形成高能磷酸酯键,并转移给ADP形成ATP。
发生:既在发酵过程中,也在呼吸作用过程中
2.4.2 氧化磷酸化
概念:生物氧化过程中形成的NADH和FADH2通过线粒体内膜和细菌质膜上的电子传递系统将电子传给氧或其他氧化型物质,并偶联着ATP合成。
ATP合成的机制—化学渗透偶联假说
提出:1961年P.Mitchell 提出。
分布:RC酶原分布于膜上。
序排:组分排序(由Eh低至高)
功能:将底物分子上的质子从膜内传递至膜外及传递电子。
结果:膜内、外形成质子梯度。
产物:ATP酶参与下,质子由膜外返回至膜内时合成ATP。
ATP合成机制—构象变化偶联假说
2.4.3 光合磷酸化
本质相同:为自养微生物的一种产能代谢。尽管在最初能源上与异养菌有差异,但它们的
聽聽聽聽聽聽聽聽聽 生物氧化在本质上相同。
三个阶段:即经脱氢、递氢和受氢三个阶段及期间的氧化磷酸化产能---ATP。
产能类型:自养菌生物氧化产能类型多、途经复杂。
(1)环式光合磷酸化
光合细菌主要通过环式光合磷酸化作用产生ATP
不是利用H2O,而是利用还原态的H2 、 H2S等作为还原CO2的氢供体,进行不产氧的光合作用;
光能激发电子首先从叶绿素跃到一系列电子载体的第一载体上,电子传递的过程中造成了质子的跨膜移动,为ATP的合成提供了能量。电子最终返回叶绿素的逆向传递产生还原力
2)非环式光合磷酸化
生物:蓝细菌、藻类及各种绿色植物。
特点:
a)电子从叶绿素中释放后不返回叶绿素,而是被整合到NADPH,电子从叶绿素中损失又重新从H2O或其它可氧化的化合物(如H2S)中获得。单向传递,不形成循环;
c)反应中同时产生ATP(II)、还原力NADPH(Ⅰ)和O2。
d) NADPH2中的H来自H2O光解释放的H+和e
3)嗜盐菌紫膜的光合作用
一种只有嗜盐菌才有的,无叶绿素或细菌叶绿素参与的独特的光合作用。
聽
上一篇:病毒与实践
下一篇:微生物的耗能代谢(合成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