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现代免疫学的观点,抗原(antigcn,Ag)是能与机体中相应克隆的淋巴细胞上的独特杭原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诱导该淋巴细胞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抗体在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一类物质。抗原又称免疫原(immunogen)。因此.抗原物质一般应同时具备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和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两个特性。前者指具有剌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能力的特性,习惯上又称抗原性(antigeniecity),后者则指具有与免疫应答的产物发生相互反应的特性。凡同时具备上述两个持性的抗原称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t),大多数常见的抗原都是完全抗原,例如大多数蛋白质、细菌细胞、细菌外毒素、病毒和动物血清等。只具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hapten)或不完全抗原(inconmplere antigen)。有些分子量小于40000Da的简单有机分子(例如大多数多糖类脂、核酸及其降解物以及部分药物等)是半抗原,因它们无免疫原性,故不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但它与蛋白载体结合后,就具备了免疫原性,由此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就可与该半抗原发生特异结合。
抗体
抗体(antibody,Ab)是高等动物体在抗原物质的刺激下,由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由此可知,作为抗体.必须具备以下条件:①只有脊椎动物(鱼类以上)的浆细胞才能产生;②必须要有抗原物质的剌激;③能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的结合;④其化学本质是一类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有关抗体概念的发展,曾经历过一个较长的过程。自1890年E.von Behring和北里柴、郎用白喉毒素接种动物,并在其血淸中发现一种能中和毒素的白喉抗毒素(即抗体)以来,人们曾给这种特殊的血清成分取过不同的名字,如杀菌素和溶菌素等。直至30年代才统称为抗体。1988年,Tlsellus和Kabat利用其不久前才发明的自由电泳技术,证明抗体存在于电泳图谱中的γ球蛋白(两种球蛋白〉区域,从此就把抗体称作γ球蛋白。;1953年,(Grabar和Williams用免疫电泳发现γ球蛋白的区带内存在着几种化学性质不同的抗体蛋白质,说明它们是电泳不均一的,而且还发现抗体的电泳位置也不限于γ球蛋白区,有的还延伸至β甚至α2 球蛋白区,于是,到1968和1972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免疫学会联合会所属专门委员会先后决定,凡具有抗体活性以及与抗体有关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并废除了γ符号。从此,免疫球蛋白就成了抗体的同义词。为了对为数众多的各种抗体进行归类,WHO(1968年)根据其理化性质及免疫学特性,把目前已在人类等血清中纯化的Ig分成五类,并统一命名为IgG, IgA, IgM, IgD和IgE。
在动物的进化过程中,抗体的出现较晚。无脊椎动物不能合成抗体。它们对外界抗原刺激的反应,主要是利用天然凝集素、吞噬细胞或炎症反应去排除的。进化到脊椎动物以后,抗体就随之合成了。例如,鱼类一般都具有IgM,两栖类一般具有IgM和IgG,鸟类中一般已出现IgG, IgA, IgM,在哺乳动物中,家兔仅有IgG, IgA, IgM,和IgE四种,而人类和鼠类则同时存在完整的五类Ig。聽
上一篇:基因突变类型
下一篇: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定